当前位置:68小说 > 穿越小说 > 黑土乐园最新章节 > 原野诱惑(七)
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
换源:

黑土乐园 原野诱惑(七)
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
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,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。
      四

除了小鸟,蝈蝈是原野的第二诱惑。蝈蝈的叫声,是夏天悦耳的天籁,孩子们普遍养蝈蝈,早上摘一瓣倭瓜花喂蝈蝈,放学后聆听蝈蝈的鸣叫,是很惬意的美好时光。

蝈蝈的身体大多是绿色的,个别的发黑,它体形粗壮,与蚂蚱有着明显的区别,蚂蚱翅膀长,遮蔽了整个腹部,蝈蝈的翅膀短,部分腹部外露,使肚子显得特别大,人们也称它为“大肚子蝈蝈”,它的触角很长,有的比身体还长。蝈蝈生性爱叫,时不时就“吱吱吱吱”地叫上一阵。

当时的大人和孩子大多不知道这声音是由翅膀振动发出的,即使发现了它叫时翅膀在动,也不会往这里想,会认作蝈蝈高兴的表现,就像小猫小狗高兴时摇动尾巴一样。因此,大家只知道蝈蝈会叫。

养蝈蝈要有蝈蝈笼。那时的蝈蝈笼是用高粱瓤做成的。高粱瓤被称为“箭秆瓤”,就是高粱秆剥去外皮的秆体,剥去的外皮被破分成两三毫米宽的条,称为“细篾儿”。

最简单的蝈蝈笼是三角锥形的,底面是由三根短的箭秆瓤构成的等边三角形,用细篾儿扎在笼体三条棱的下方处,锥顶也用细篾儿扎在一起,三条棱构成的三个面,沿水平方向,均匀插上细篾儿,间隙约为细篾儿宽度,这样既便于观察蝈蝈,也使它不会爬出去。其中的一面,用两三根稍长的细篾儿做门,可以抽插,放进蝈蝈时抽开,放好后插上。

高粱瓤富于弹性,能够夹牢插入的细篾儿,做成的笼子很坚固,堪称理想的蝈蝈笼材料。有创意的孩子,可以做成四面体、多面体蝈蝈笼。

做好了蝈蝈笼,就要抓蝈蝈了。虽然也可以向蝈蝈多的孩子要,但孩子们多喜欢自己抓,抓蝈蝈的乐趣养蝈蝈还大。

蝈蝈不像蚂蚱那样是随处都有,它们分布在没有人居的野外。也许是怕被人抓或者不忍心干扰劳累的农人的缘故吧。

每年夏季,李长山都要抓一两次蝈蝈。也需要到两三里外僻静的田野去抓。

捉蝈蝈也是几个孩子结伴进行的。主要是人多感到安全,一个人去会很害怕,怕碰上“拍花的”。人多还有一个好处:走路不累。一个人走长路注意力会集中在旅程及肢体的疲劳上,往往身心俱疲。几个人结伴而行就不同了,又是说笑又是讲故事的,处在兴奋状态,时间过得很快,感觉不到累,累的感觉是回到家以事的事儿了。

常抓蝈蝈的地方是离家约两里的“窑沟”,听名字就知道这里以前是窑厂,应该是砖窑,因为砖是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。这里的田地边缘,种有紫槐,紫槐的枝条是编筐的材料,有实际功用。紫槐的枝条上,常有蝈蝈栖身,在远处,就能听到叫声。

听到蝈蝈叫,孩子们就来了精神,这标志着找到蝈蝈了。蝈蝈是成群聚集的,只要看到一只蝈蝈,就能在周边的树枝、草茎上,找到很多蝈蝈。这也不奇怪,蝈蝈振翅发声,原本就是求偶的,自然会引来其它蝈蝈,包括公蝈蝈、母蝈蝈。

会叫的是公蝈蝈。孩子们都会分清公蝈蝈和母蝈蝈。母蝈蝈的尾部有长长的黑色尾针,而公蝈蝈没有。

由于蝈蝈是抓来养的,自然不能像抓蚂蚱那样随意,蚂蚱可用手拍抓,也可攥紧五指抓,常会抓死抓伤它们。抓蝈蝈要用类似用扣网打鸟的方法,将两手曲成拱形,对准蝈蝈,快速扣合双手,这样就可将蝈蝈毫发无损地捉住了。

有一次,李长山和孙金强、谢义一起去抓蝈蝈,地点还是常去的窑沟。接近那片紫槐时,“吱吱”声便时断时续地传来过来。三人顿时放慢放轻了脚步,耳眼并用地仔细搜索。

渐渐地,孙金强就循声看到了一只静静地趴在枝条的蝈蝈。这只蝈蝈中等偏大,后背朝上,显眼的肚子,颜色偏黑。它好像发现了他们似的,一动不动地趴在树枝上。

孙金强赶紧抬手,示意别人别动,别出声,自己则蹑手蹑脚走地缓缓前行。到了近前,蝈蝈依旧纹丝不动,孙金强果断出手,一举扣住了蝈蝈,拔了头筹。

见孙金强得手,两个小伙伴便围了过来,一睹为快。

孙金强熟练地将蝈蝈从手心中取出,放进携带的医用注射瓶里。

大家欣赏过后,便分散开来,各自寻找蝈蝈。

半个多小时过后,孙金强抓到三只,李长山抓到两只,只有谢义一只没抓到。

两人就问谢义,是不是一只也没找到。因为点儿背也是常有的事儿。谢义就有些不好意思:“看到两只,没抓到。”

孙金强宽慰他道:“这两只,准是蝈蝈精,抓得到才怪。”

谁知谢义更不好意思了,面颊就有些泛红。害得孙金强赶紧说:“我给你一只吧。”

谢义推托道:“不用。咱们再抓一会儿,准能抓到。”

两人都以为谢义要强,好面子,就说道,那好吧。我们一起找。

原来,谢义之所以没抓住蝈蝈,是怕蝈蝈咬。蝈蝈被抓住后,只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