换源:
黑土乐园 原野诱惑(八)
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,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。
五
蜻蜓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持续的、很大的快乐。
蜻蜓身形修长,体态轻盈,飞行时姿态优美,或在空中成群盘旋,或独自活三三两两地栖息在茎秆或枝头,是孩子们喜欢追逐的对象,从夏初到秋末,一直是孩子们忠实的相伴者。
辽北称蜻蜓为“蚂螂”。“蚂螂蚂螂飞,后边有人追。蚂螂蚂螂落,前边有草垛。”这是当时孩子耳熟能详的儿歌。
蜻蜓种类繁多,民居周围或田间,常见的蜻蜓大致有两种。一种是体型较小的,体长大约在五六厘米,以黄色肚子的为多,肚子较软;还有少数肚子是红色的,也较硬。一种体型较大,体长有七八厘米,身体也粗壮,绝大多数肚子是黄色的,较软;极少数肚子是红色的,较硬。
还有一种特别的,体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,通体金黄,连翅膀也是金黄色的。而其它蜻蜓,翅膀是透明的。这种蜻蜓数量很少,不是每天都能看到,偶尔才能遇到一只。因此它最受孩子喜爱,也最为珍贵,孩子们都以抓到一只为傲。这种蜻蜓也很娇气,身体比其它蜻蜓明显要软,手捏翅膀处,金色就会脱落。虚弱而靓丽,或许是它稀少罕见的根本原因。
而河边的蜻蜓,则是新的种类,也分大小两种。大的都比田间蜻蜓大,但它们的尺寸也差别很大,多数是蓝色的,多数比田间的大蜻蜓小一些,甚至跟田间的小蜻蜓差不多;还有一种绿蜻蜓,比田间的大蜻蜓还要大,胆小的孩子都不敢抓。这两种蜻蜓都很健壮,肚子比田间蜻蜓明显硬朗。
另有一种小蜻蜓,肚子明显地细长,比喇叭花藤蔓还要细,翅膀也细长,多为蓝色或黑色的。成年后才知道,它叫豆娘,不属于蜻蜓,但它和蜻蜓体征差不多,孩子们也当它是蜻蜓。
比起鸟类和蚂蚱,抓蜻蜓要容易得多,抓它的工具也较多,最著名的是“蜘蛛网”。
蜘蛛网也是童年的深刻记忆。蜘蛛端坐在蜘蛛网正中,突然,一只蚂蚱撞上了蜘蛛网,被粘住了。蚂蚱的双腿拼命乱蹬。这时,蜘蛛过来了,用吐出的细丝将蚂蚱腿一圈圈缠住,渐渐地,蚂蚱停止了蹬腿。童年看到的这一幕,李长山至今记忆清新。对于蜘蛛网,还有一则生动的谜语:“小小诸葛亮,独坐中军帐。摆下八卦阵,要捉飞来将。”这条谜语,许多孩子都会说。
在居处,蜘蛛网随处可见,房檐下、两墙夹道处、障子上、树枝间、玉米秆间、电线间,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蜘蛛网。上午的蜘蛛网很有黏性,用手触摸很沾手,中午以后,由于日晒便失去了黏性。
蜘蛛网连蚂蚱都能粘,粘蜻蜓就更不在话下,孩子们很自然地用它粘蜻蜓。
粘蜻蜓的用具也叫“蜘蛛网”,如同打鱼的网叫“渔网”一样,得名是很自然的,但有意思的是,它蜘蛛织的网同名,更有意思的是,孩子们并不觉得这样称呼有什么不妥。
蜘蛛网是孩子们自己做的。材料还是高粱秆。制作方法也很简单,制作过程不过三五分钟。
最简单最常见的是三角形蜘蛛网。选一根高粱秆,将顶部破开,再用一段高粱秆撑住,一个三角形的蜘蛛网就做成了。
也可做成圆形或半圆形的蜘蛛网,也不费事。也是选一根高粱秆,用铁丝或细树枝弯成圆形,两端插入高粱秆即可。用一根铁丝或树枝,做成的就是半圆形蜘蛛网;用两根,就可做成圆形蜘蛛网。
三角形蜘蛛网,网面小,半圆形或圆形的,网面就大多了。多数孩子用的是简易的三角形蜘蛛网,这倒不是懒或不讲究,而是粘蜻蜓乐在过程,而不是粘了多少。
蜘蛛网,顾名思义,就是在网上粘上蜘蛛网。
蜘蛛是在晚上结网的,有时夜间去厕所,就能发现蜘蛛新结的网。到了早晨,蜘蛛网既多又黏,品质最好,因此,孩子们都在早晨粘蜘蛛网。所谓粘蜘蛛网,就是将网贴上蜘蛛网,然后翻转再翻转,一张蜘蛛网就都到了网上了。有时候,蜘蛛就在网上,见辛苦结成的网被人糟蹋了,心有不甘,不肯逃走,这时孩子们就将它抖落掉。蜘蛛无力回天,只得落荒而去,另谋出路了,说不准会饿上一天。
粘好的蜘蛛网,不能搁置太久,因为时间长了,蜘蛛网中的水分就要散发,黏性就要减弱直至消失,就粘不住蜻蜓了。(感谢您的支持,给了的前进的动力!)
飞卢小说,飞要你好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