换源:
乡村纪实 第三章
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,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。
第四节
王姐说的那一剪子源于大黄当镇拆迁办主任时,老百姓给他编的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,叫“巫镇有个拆迁办,四个男人七个蛋”。黄大胆在去拆迁办之前,去一位炸油条的女人家吃偷食儿。偷腥未成,却被油条西施的男人扎了一剪子,于是,左侧的那颗睾丸就永远地离他而去。
这事以后还要讲,再说说单杏。单杏是七月份农校毕的业,八月份来巫镇上的班。八九月份,镇上没有什么大活儿,单杏过得还不错。过了农历的秋分,乡镇的硬仗一个接着一个,压得单杏喘不过气来,近乎崩溃。
“秋分早,霜降迟,寒露麦子正当时”,秋冬季的第一场硬仗“秋种”开始了。
按说,土地承包给了农户,他们什么时候种、种什么、怎样种是他们自己的事儿,镇上没有必要去瞎折腾。那不行,要按照全县的统一标准,搞棉麦套种,这可是涉及政绩的事儿,来不得半点马虎。
棉麦套种,就是在播种小麦的时候,预留出来年春天种植棉花的空间。这种棉麦套作从理论上讲确实能提高产量和收入,但它提高的那点收入不够搭麻烦的,不好干活,农户的抵触心理很大。胆大的农户半夜里拉着耧车就把麦子种上了,第二天镇上就派机器给翻了,这样的地块长出来的麦苗就会满地都是,不分陇了。包这块地的脱产干部那就惨了,大会上点、小会上批,变成了这项工作的反面教材。
全镇十个管区,81个村成立了五个指挥部,两个管区一个指挥部。指挥部的帆布大帐篷设在靠近公路的田野里,棚内办公、生活设施齐全,全天候有人值守。全镇的总指挥部设在镇驻地,镇长亲自坐镇,还有县里下派的挂包乡镇的领导。全镇脱产干部早集合,晚汇报。天刚麻麻亮就起床集合点名,然后草草洗把脸就匆匆去食堂用餐,确保七点前准时到达所包地块蹲守。中午有专人送饭,也就是说,脱产干部的午饭是在地头上吃的。除了中午饭占用点时间,大多数时间是要来回巡视的。包地块的脱产干部向正在干农活的群众讲述棉麦套种的好处和标准,以及违反规定的后果,后果很严重哦!后果要自负哦!当然也要了解收种的进度,问一下什么时候收完庄稼,什么时候浇地,什么时候耕地和什么时候种植。
耕是重点,种是关键。只要农户开始耕地了,包地块的脱产干部就要靠上蹲守。不然一不留神,农户没按标准种上了,黄瓜菜都凉了,那就光等着挨领导弹吧!不耕的地是没人播种的,除非脑袋让驴踢了的才这样做。所以,正在收割庄稼的农户是非重点,是一般管理的对象。对于这些农户也就是宣传一下政策,了解一下进度而已。
等到天渐渐地黑下来,干活看不见了,人们就会收拾农具,陆续回家了。等地里没有一个人了,包地块的脱产干部才可以回镇上吃饭。晚饭后还没完,是要集合开会回报的。每位包地块的脱产干部都要回报,玉米收了多少,耕地浇了多少,土地种了多少,种的标准如何,这是关键。
大会议室的后墙上新装了一块老大的进度板,进度板上每天更新着每位脱产干部的进度,各管区的进度,各指挥部的进度。指挥部之间要比,管区之间要比,脱产干部之间也要比。用书记、镇长的话说就是,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,别到时候提拔名额来了、有好事儿了,怎么是他不是俺呀?因为你干的不行!吃饭拿大碗,干活白瞪眼!这样的干部,别说提拔了,不扣你的工资、开除你就是面子事儿了!你也别怪领导心狠手辣,怪就怪自己工作不努力!古人云“慈不掌兵,善不从政”,领导这也是花花上树狗逼的!领导从现在不逼你们了,活儿干不过去,挨县委书记、县长的批不说,什么好事儿也没咱们的了。书记镇长也上好的、也上赖的,反成就一个主题,干过去了什么都行,干不过去什么都不行。全镇120名脱产干部齐上阵,起早贪黑,披星戴月。二十多天下来,单杏哭了好几次,她哪里受过这洋罪,三年中专养得那点膘全耗没了,整个人像根火柴棍儿。
这是人干的活吗!?近乎崩溃的单杏央求父母托个关系,调到县里上班。通过关系再托关系找到了人事局的一位分管副局长,他说:“老哥,不是不给你办,是上面没空编呀!各科局都挤得噔噔的。县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科局一把手,无论是在岗还是退居二线,他们的子女都要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就业。他们那批人都能养活,子女三四个、四五个都很正常。而科局是有数的这些编制,让他们去乡镇,他们还不去,我也难啊!”
是啊,这批官二代们,不用十年寒窗苦读,只要成了年,就能进入县科局工作。工资不少领,干轻松的活儿,过轻松的日子。不单是这样,他们还占有了洛北县优秀的基因资源。有太多的洛北县一中的优秀学子,大学毕了业,回到当地,就成了这些科局长们的女婿、儿媳。
乡镇的工作一茬压着一茬。棉麦套种刚刚完事儿,就是组织民工挖河清淤,清淤完事就是提留征购,提留还没收尾,计划生育突击月就开始了,然后又去收提留尾欠。所谓尾欠,就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