换源:
乡村纪实 第五十一章
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,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。
第五十五节
王扈屯村支部书记吕四辈,正坐在八仙桌旁抽着收卷得旱烟,一旁沙发上宋至清和吕大勇正在聊天,这时村计生主任胡巧云走了过来。
她在门口站住,瞧了一眼沙发上聊天的宋至清和吕大勇,没进屋,然后对吕四辈说:“辈爷爷,出来一下,我给你说点事。”
吕四辈掐灭了旱烟,走了出来,两人在院子里小声嘀咕着。吕四辈转身对着屋里的吕大勇喊:“大勇,骑车快去请大夫,你海大爷看来是犯心脏病了!”
吕四辈所说的这个海大爷叫胡大海,是原巫镇的广播站站长,现在已经退休。
胡大海退休前曾经干过王扈屯管区的管区书记,和吕四辈关系很好。那时候不叫王扈屯管区,而叫黄屯总支,那时候的胡大海既是巫镇广播站的站长,还兼任着黄屯总支的总支书记。黄屯总支办公地设在王扈屯中心小学里,总支的工作人员吃住在那里。
去巫镇的路当时还是土路,不好走。大家周一上午骑自行车去巫镇集合开会,散会后就回到办公驻地王扈屯中心小学,一呆就是一星期。那时的唯一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,走的都是土路,吃住在王扈屯,下村工作方便。
1983年,巫镇人民公社改成了巫镇人民政府,黄屯总支也应该改为黄屯管区。可胡大海却改成了王扈屯管区,并成为王扈屯管区的第一任管区书记。
一个管区,用哪一个村的名字来命名,是对这个村的充分肯定,是赋予这个村党员、干部、群众的崇高荣誉。当时小黄屯的干部群众也有意见,人家胡大海说了,小黄屯人少、地少、任务小,工作还干不上去,再用黄屯这个名,我这管区就要黄了。
管区更名给吕四辈脸上抹了粉,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信赖。王扈屯的老百姓说了,你看咱书记,往那里一站那叫个人物,那七个村的书记,和咱书记比起来,简直就是瘪三。
胡大海老家是洛南县一个叫胡家花园的村,与王扈屯村计生主任胡巧云是一个村的。当时胡大海在王扈屯当管区书记那会儿,胡巧云刚刚结婚。
胡家花园村出美女,年轻时的胡巧云也很漂亮。胡巧云细高挑,长方脸,浓眉、大眼、高鼻梁,符合那个时代的人的审美观。
胡巧云婆家姓王,丈夫小王常年在外务工。她们的家就在村东头,离王扈屯中心小学不远。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,住在王扈屯中心小学的胡大海,就与住在村东头守活寡的胡巧云擦出了激情的火花。
后来,作为管区书记的胡大海就把他这个小老乡提拔为村妇女主任,进了四要职。是村干部了,与胡大海接触起来就具备了正当性,避免别人说闲话。
其实,闲话是避免不了的,有的育龄妇女,不满现行的计生政策,把气撒在胡巧云身上,直接问到胡巧云脸上:“胡主任,你与镇上的胡大海是么亲戚?”
“那是俺娘家哥哥。”胡巧云一口咬死,不打艮地回答。
是呀,哥哥去看望亲妹妹无可厚非。但是也有多事的人去了胡家花园村打听,才知道胡家花园1000多号子人的大村,都姓胡。胡大海与胡巧云只是一胡家,支分并不近,论辈分胡巧云应该管胡大海叫爷爷。
胡巧云她这个爷爷辈的哥哥胡大海真没少给她家办了事。丈夫给天津的一家企业烧锅炉回不来,每次修河都要用人家胡大海手里的河号。
后来吕四辈对于修河的政策做了调整,大小队干部不参加出河工。胡巧云是女性,本就没有河工任务,也不让她这位女干部吃亏,就把这一照顾性政策落实在她的丈夫身上。也就是说,胡巧云她这个丈夫根本就没有挖过河,没有受过农村成年男性都应该经受的洋罪。
胡大海依旧每年给她一个河号,他说了,你用不着了,就卖它。280呀!当时的小麦价格才两毛多,也就是一千斤小麦呀!
后来胡大海退了休,回老家胡家花园居住。他保留了一个习惯,小黄屯集每集必赶。中午在胡巧云家吃顿午饭、睡个午觉,然后把在集市上买的东西一分为二,留下一份,自己拿一份骑车回家。
胡站长的这种务实而又浪漫的生活持续了八九年没出过纰漏,没成想这次在阴沟里翻了船。工序流程和以前一样,胡巧云把胡大海买来的猪脸肉放在盘子里,然后破了一包花生米,炒了两个青菜,烫了一壶洛北二曲。胡巧云不喝,陪着胡大海吃饭。
胡大海脸喝得红朴的,挺滋韵。开始一切都正常,就是在做热身运动的时候出事了,胡大海停滞在胡巧云的身上,脸颊和胸部都发了紫。等吕大勇把黄屯卫生室的大夫请来,人已经不行了。
大夫摸了摸胡大海袒露的胸部,又扒了扒胡大海的双眼,说:“心肌大面积缺血,人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,料理后事吧!”
读书三件事:阅读,收藏,加打赏!